

新闻资讯
哈希游戏| 哈希游戏平台| 哈希游戏官方网站哈希游戏- 哈希游戏平台- 哈希游戏官方网站“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 回望这不平凡的五年 沈阳这艘经济航船 在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上劈波斩浪 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十四五”时期 沈阳经济社会各领域 改革发展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砥砺奋进的“十四五” 沈阳硬核答卷来啦! 砥砺奋进的“十四五” 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十五场) 11月20日召开 “十四五”时期 沈阳高质量完成 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纵深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提质提效沈阳区域性综改试验 荣获国务院国资委 “改革成效位列东北首位”的高度评价 市政府国资委副主任岳宇 介绍情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沈阳国资国企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国资国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使命责任,迎难而上、砥砺奋进,高质量完成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质提效辽宁沈阳区域性综改试验,荣获国务院国资委“改革成效位列东北首位”的高度评价,推动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五个方面情况。 (一)经营质效双提升,发展基础更坚实。 一是发展态势稳中向好。我们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实现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截至目前,市属企业资产总额4273亿元,较“十四五”初期增长51.5%;2024年营业收入279亿元,同比增长48.1%;2024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6倍。 二是创新成果全面涌现。推动航空产业链聚集升级经验被纳入国务院国资委综改试验成果清单,1户企业混改新模式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典型案例,2户企业改革案例获评2025年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优秀案例。 三是发展动能逐步提升。成功完成10亿元险资合作项目,助推沈阳国际软件园成功获批公募REITs项目,投资沈阳宏远股份登陆北交所上市,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突破;2户企业冲击强AAA主体信用等级,1户企业晋级AAA、2户企业跻身2A+,高信用主体矩阵正在形成,融资能力整体跃升。 (二)培育新质生产力,产业焕新加速度。 一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属国企DeepSeek全域部署,2户企业入选2024年度“数字中国”年度案例;揭牌全省首家数据资产登记中心,反向混改“空间信息大数据”领域民企,打造东北地区国资民资协同发展创新样本;举办数字化转型创新应用大赛,打造首批8家国资科创基地,完成沈阳智算三期150P扩容建设。 二是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带动全市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与央企开展货运无人机、eVTOL等项目合作,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以“产品+技术”创新模式拓展海外业务,越南KD工厂首台金杯大海狮成功下线;与TCL共建智能座舱基地,打造东北智能制造标杆;依托“产业平台+投资基金”体系,支持新松半导体、微控飞轮、远程摩擦等一批潜在独角兽、独角兽、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促进拓荆科技、富创精密等集成电路头部企业发展壮大。 三是产业链条延伸补强。助力我市成功获批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中欧班列建设经验获国务院督查组通报表扬,入选2025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累计开行2000列,保持东北第一、全国前列;重磅打造国内首个以工业文化为内核的演艺产品——“三车间”沈阳工业摇滚音乐节和沈阳雪花国际啤酒嘉年华等系列活动,带动沈阳文旅市场火爆出圈;完成新基发展上市前混改工作,成功引入国家绿色基金4亿元,累计引战8亿元。 (三)布局结构再优化,激活发展新引擎。 一是发展格局系统重塑。重构企业发展格局,形成主业比较突出、布局相对合理、竞争力持续提升的13户市属一级企业布局体系;深入推进“瘦身健体”,累计完成企业压缩管理层级334户,减少法人户数371户,推动优质资源向关键领域和优势业务集中;组建文体旅、外贸、陆港、新基等产业集团,保障全市文体旅产业“一盘棋”融合发展、带动全市外向型经济等重大战略落实落地。 二是央地合作多点开花。在全省率先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累计签约央地合作项目96个,总投资3618.8亿元,落地央企各类机构89户,合计注册资本127.2亿元,首期规模40亿元的辽宁振兴发展基金成功为4家创新型企业融资3.34亿元。 三是资产质效全面提升。常态化推进土地房产确权工作,完成土地房产确权946处,确权总面积合计200万平方米,夯实国有资产价值超26.6亿元,为资产质效提升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完成160项存量国有企业资产质效提升,激活土地房产超72.4万平方米,实现资产价值30亿元,增加国有资产收益11亿元。 (四)深化改革再攻坚,激发内生新动力。 一是治理体系加快完善。组建外部董事人才库,在全省率先建立专职外部董事制度;制定出台公司章程指引,厘清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开展国有企业精益化管理提升工作,累计制定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700余项,节约成本费用3.6亿元。 二是经营机制更加健全。穿透式开展“三能”机制效能分析评价,推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机制有效落实,竞争上岗管理人员占比达63.3%,末等调整或不胜任退出占比达6.1%;科学规范建立经营人才队伍选拔、管理、培训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经营人才库;健全工资总额与效益联动机制,明确对不胜任的企业负责人按程序调整岗位。 三是监管效能显著增强。建立出资人与纪检监察、巡察、审计“四方联动”监督协同会商机制,实现监督成果共享、共同督促问题整改、监督创造效益的新局面;创新搭建市国资国企采购监管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对所监管企业采购行为“动态管理、一网监察、智慧监督”,推动国企采购降本增效和防范廉政风险。 (五)加强党建聚合力,彰显国企强担当。 一是党建引领巩固深化。持续开展“强党建、兴国企、促振兴”专项行动,立项315个“员先锋工程”、建立15个“员工作室”,“一企一策”打造“五融五促”、“135”工作法等党建业务融合案例,形成34个案例样本;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制发党建引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1+N+13”系列改革方案,制定完善制度167个。 二是民生服务有力保障。累计开通运营4条地铁线公里,探索“碳积分平台”成为国内碳普惠领域标杆;供水面积744.6平方公里,供水能力294.7万立方米/日,漏损率优于国家标准;累计改造燃气管网1350公里,更换智能燃气表77.4万块,燃气报警器安装率达90%,安装比例东北地区最高。 三是企业风险有效化解。完成民营企业兴隆大家庭重组任务,承接盘活在沈5家门店,直接间接创造就业岗位2万余个;全力推进停缓建工程,累计交付房屋6万套,完成“保交楼”任务。 “十四五”时期国资国企的工作成效,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高质量完成“十四五”收官任务,积极谋划好“十五五”发展举措,在稳定经济运行、引领产业发展、服务民生需求、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履行好功能使命,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助力沈阳成为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标杆”、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东北振兴的“核心引擎”。 发布会上还回答了 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问 请问沈阳市国资国企在打造金融领域三个“东北首单”中发挥哪些作用? 答 市政府国资委副主任岳宇 :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价值引领为导向,积极拓展融资新渠道、打造投资新平台,提振资本市场对我市的投资信心,引金融活水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是助力地铁集团10亿元保债项目成功提款。为突破东北地区保险资金运用总额为零的现状,我们全力推动“险资入沈”破冰计划,充分认识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投向广泛、使用灵活的优势,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沈阳模式”:建立“专家评估+国资推进+企业落实”三级工作机制,提升项目对接效率;构建“1个标杆+5个重点+30个储备”项目梯队,实现项目滚动开发、持续供给;强化信用建设,目前沈阳已有3户国企获AAA信用评级,2户国企评级持续提升,为吸引险资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地铁集团10亿元保债项目成功提款。 二是赋能国际软件园公募REITs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我们充分发挥市属国企投资平台资本运作、投后管理、金融服务等优势,组建专项直投基金,筹资3.01亿元,战略投资沈阳国际软件园,支持沈阳国际软件园完成底层资产重构,协助其完善公司治理、嫁接各类资源,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最终助力软件园公募REITs于11月6日在上交所正式挂牌,成为东北首单公募REITs,打造了资产证券化的沈阳样板。 三是支持宏远股份登陆北交所。我们充分发挥市属国企投资平台功能,依托“产业平台+投资基金”体系,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坚定做陪伴科技型企业成长的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重点破解民营优质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助力宏远股份等本地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加速快跑,使其成为东北地区首家登陆北交所的上市公司。 问 请介绍一下,市政府国资委在推进国有企业资产质效提升工作中具体举措有哪些? 答 市政府国资委副主任岳宇 :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决策部署,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国有企业资产质效提升,有效激活闲置资源,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一是强化引领,压实责任。统筹推进存量资产摸底清查,拟定了分类提升的方案及计划,明确了三年内完成313处资产的质效提升目标,为质效提升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径。 二是平台推介,创新激励。打造共享互助平台,常态化推介资产,吸引战略投资者参与。创新推介方式,以“现场路演+线上直播”形式,面向驻沈央企、市属国企、投资机构等重点推介优质项目。创新激励机制,将国有资产盘活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形成了良好赛马效应。 三是央地携手,效能提升。成功引进华润置地、中建五局、信达资产等央企,合作开发多个项目,并依托央企的商业运营优势推进业态升级,通过央地的品牌资源整合助力区域发展,展现了品牌联动提升资产价值的显著成效。 四是拓宽路径,强化保障。拓宽多渠道盘活路径,打造“政策+平台+资本”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产权市场平台优势,完善项目对接“一站式”服务机制,为各类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参与沈阳国有企业资产质效提升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服务。 (来源:沈阳发布)

去年11月,沈阳荣获“国际友好城市杰出贡献奖”,标志着沈阳国际友城工作开展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时期,沈阳“友城+”全方位结好,国际“朋友圈”已覆盖五大洲48个国家107城。沈阳市通过打造友城品牌来提升合作能级,举办两届沈阳市国际友城经贸合作大会,创新开展“国际友城市长交流日”品牌活动,深化多领域合作;同时实施“一城一策”来拓宽合作领域。制作沈阳市国际友城产业图谱,引入友城资源的“国际链”,积极吸引国外投资和先进技术。

2005年11月18日,沈阳地铁开工建设,如同一块充满无限机遇的“产业磁石”,吸引了原本专注于公路领域的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毅然跨界投身于轨道交通设计这一全新领域,轨道交通分院人员规模从最初的不足10人,迅速扩张至百余人,持续注入着新鲜的创新血液。博林特电梯深度参与沈阳地铁建设,二十年间为沈阳地铁提供764部自动扶梯和120部无障碍电梯,如今产品远销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电梯超过6000部。更有一直陪伴沈阳地铁建设的中铁九局,业务从沈阳起步,扩展至北京、重庆、深圳、杭州等19个国内重点城市,跻身于中国地铁建设行业的第一方阵。
地铁起、企业强、产业兴。沈阳地铁开工建设以来,在政策引导与地铁项目的带动下,沈阳逐步构建起涵盖盾构机、信号系统、牵引设备、安防装备等多领域的轨交配套产业体系。北方重工的盾构机、新松机器人的自动售检票系统、沈鼓集团的环控系统等产品凭借过硬品质实现规模化应用。中车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制动产品、沈阳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的继电器设备、沈阳中车时代的牵引控制系统,成为轨交装备领域的“沈阳名片”,不仅服务本地项目,更走向全国市场。从施工机械到终端设备,从硬件制造到系统集成,沈阳本土配套能力持续提升。
盾构机产业与地铁建设密不可分。沈阳地铁建设的二十年,也是沈阳盾构机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二十年,其生产制造、数据收集、性能提升等环节在沈阳地铁建设的“试验田”里全面落地应用,促进了盾构机以及系列产品的技术难题攻关。在参与的我国首台全国产化盾构机应用试验工作中,沈阳地铁深知重担和风险,为国产主轴承产业化创造了难得机会。2023年,随着盾构区间的顺利贯通,盾构机在沈阳取得100%国产化的重大突破,实现了中国在高端制造的一个新跨越。
40家互联网医院上线运行,智慧医疗便民成效显著。提供在线万人次,处方流转、送药上门覆盖全市90%以上社区,让群众“足不出户看医生”。在全省率先开发“盛情护理”服务平台,入驻机构197家、专业护士3410名,提供6大类49项全场景护理服务,破解居家护理难题。“一次挂号管三天”“免陪照护试点服务”等便民举措,群众就医体验持续改善。15家医疗机构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让沈阳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级医疗服务。
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制造业增长0.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集体企业增长0.4%,股份制企业增长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5.9%;私营企业增长1.0%。分行业看,在全省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为57.5%。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7.7倍,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7.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1.6%,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9.1%,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7.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4.2%,医药制造业增长9.3%,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5.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2%。分产品看,民用钢质船舶产量同比增长66.7%;变压器增长54.8%;化学试剂增长32.8%;合成氨(无水氨)增长25.2%;新能源汽车增长19.2%。